您所在位置 >> 阅览信息

赵少华代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发布时间:2013-07-05   阅览次数:5466    关闭窗口

 

中国文化报记者刘修兵

 张建友报道:“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带动和引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国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明显改善了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全国人大代表、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谈到近年来公共财政支持文化建设情况时对记者说,但同时,仍存在文化事业费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太平衡、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水平还不高、投资压力较大、文化投入政策的引导作用不强、文化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仍不健全等问题。

  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全国文化事业费由198.96亿元增至392.62亿元。5年累计投入达1454.99亿元,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文化设施投资总体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日益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7年至2011年,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27366个,其中公共图书馆584个,文化馆622个,艺术表演场馆96个,文化站26064个。竣工项目面积17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10亿元。中央财政对文化部本级投入持续增长,文化部本级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同时,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大幅增加。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艺市场日益繁荣;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中国文化影响力有所提升,对外文化贸易不断增多。

  “尽管增幅较大,但投入总量并不大,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在0.3%至0.4%之间徘徊。”赵少华说,2011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392.62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108929.7亿元)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2011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29.14元,仅相当于教育的2.43%,卫生的6.16%,科技的10.31%。“这与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与文化工作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的应有地位作用仍不相称。”她说。

  赵少华建议,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等政策要求,努力探索财政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增强文化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建立起与公共财政支持方向相适应、符合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

  “现阶段可参照‘十一五’期间科技52.7%、卫生35.6%、教育25.7%的财政投入年均增幅,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建议比照教育、科学支出预算安排办法,即在年初按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安排文化支出预算,执行中如有超收,也要从超收收入中相应安排文化支出。”赵少华表示,此外,要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探索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

  “要加强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衔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在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赵少华建议,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有机对接。落实鼓励文化产业研发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各级党委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总体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列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赵少华最后表示。

                                                                                                 2013-03-11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9 http://www.pnlib.com Powered By 普宁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粤ICP备05102200号
  gt gt

粤公网安备 44528102000224号